南丹县坚持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,突出发展经济效益好、见效快的特色产业,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创业,拓宽脱贫渠道。去年,该县创新出台《南丹县2017年就业创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》,落实了1760万元上级财政产业扶持资金计划;出台《南丹县2017年贫困村集体经济精准扶贫实施方案》,落实23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,切实保障扶贫产业健康发展。
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
该县坚持把就业作为“一人一策、一户一方案”精准脱贫工程的重要举措、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来抓,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致富。
搭建就业平台,引导帮助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。去年3月27日,该县举办“春风行动”现场招聘会,通过深化劳务协作,携手深圳、东莞、南宁等50家企业,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会计、冶炼工、文员等4000余个就业岗位,满足了不同层次求职者的就业需求。活动当天,约有5100名求职者参与招聘活动,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000多人,成功输送383人转移就业。
各帮扶干部也积极支持和帮助贫困户走出去就业。潘友林家住中堡苗族乡拉纳村甲麦屯,上有七旬父母,下有幼小儿女。多年来,夫妻两人靠种地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,没有多余的经济收入来源。2015年,潘友林一家被列为贫困户。
多年的种地经验使潘友林掌握了一些蔬菜种植技术,有了外出务工的想法,但是缺乏门路。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,帮助他联系到广东惠州的一家蔬菜种植公司,实现了他外出务工的愿望。如今,潘友林夫妇每月有近1.3万元收入,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。
在帮助贫困户“走出去”的同时,该县还通过加强职业培训,有效提升贫困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,推动转移就业。去年,该县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6996人次,组织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732人。
“+贫困户”模式带动脱贫
该县采取“农民合作社+贫困户”产业互助型扶贫模式、“能人大户+贫困户”产业联动型扶贫模式、“贫困户+贫困户”抱团合作联结扶贫模式、“党建+电商+合作社+贫困户”合作等多种模式,有效实现了贫困户增收脱贫。同时,出台相关扶持政策,加大产业扶持力度,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,培养出一批批“羊司令”“牛司令”“鸡司令”等创业能人。
八圩瑶族乡立坳村坡脚屯贫困户蒙永亮是地地道道的白裤瑶族。2016年之前,他是远近闻名的“酒鬼司令”,每天都处于“烂醉”状态。在该县产业富民政策的扶持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,如今,蒙永亮摇身蜕变成了小有名气的“羊司令”。
“羊司令”的蜕变辐射带动了周边的贫困群众。去年,立坳村坡脚屯成立了南丹县瑶族兄弟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,入股的贫困户社员有7户,带动养殖黑山羊500多只,种植瑶山原生态紫玉淮山20多亩,有效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.5万元以上。
“是国家的扶贫政策改变了我,我也要更加努力把产业做好、做大,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,一同过上好日子。”蒙永亮说。
据了解,去年,该县共发放产业扶持资金2034.78万元,其中,发放2017年贫困户产业扶持以奖代补资金1140.18万元,发放2016年脱贫户产业后续发展激励资金894.6万元。
增强产业“造血”功能
“我今年种植烤烟20亩,目前烟苗移栽工作基本完成,下一步就是管理、护理。”近日,在月里镇上稿村更代屯,村民向兆良高兴地对笔者说。
向兆良是2016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。近两年来,向兆良通过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,获得了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,用于租地发展烤烟和黄牛养殖产业,把原先零星种植的几亩烤烟扩大做优。去年,他承包土地种植的20亩烤烟获得了5万多元的收入,并且还养了13头黄牛,收入指标达到脱贫要求,顺利通过了脱贫验收。
近年来,南丹县认真抓好产业脱贫工作,突出将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的富重要途径,加大产业扶持力度,促进一批群众通过产业实现脱贫。该县聚焦“十大百万”扶贫产业工程,增强产业“造血”功能,围绕核桃、红阳猕猴桃、优质稻、食用菌、肉牛、烤烟、瑶鸡、瑶乡黑猪、休闲观光农业、生态林业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,明确瑶鸡、瑶乡黑猪、肉牛、优质稻、核桃5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,烤烟、杉木为自主产业,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选择产业。2017年,该县共有5652户贫困户获得产业扶持,主导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7.25%,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。(宁昌鹏 杨洁)